2016年7月24日 星期日

詮釋馬一浮先生聯文以申論先師瑩堂先生「潛德幽光」

鍾弘年 

甲、前言

先師 瑩堂胡光瑨先生不僅成就了一代古琴大師,實則一生允文允武,儒佛雙修,是一位「志道據德依仁游藝」踐行者。當了解先師生平道德修為與事功再印證於一代大儒馬一浮先生所書寫聯文含義,愚做了這項肯定。

民五十年初秋,愚年方十九,經人引薦,持著無師自學所作山水畫登門求正,先師不棄貧陋,竟用了三小時,從筆墨到畫史畫論,一一詳盡指導,問答之間如沐春風,師母又在旁鼓勵,令幼年失怙,備受炎涼之愚感受溫薰之深,畢生難忘。

當時即見一幅對聯掛在書桌後方,聯文書寫:「駕言登五岳,遠懷柔九州」,上款題先師名諱,下款署名「蠲叟」,書體古異絕俗,但不失雅正,直覺是高人手筆,由於年青識淺,確不知書者何許人?

年餘後,向先師拜賀新春,趁言談融洽之際,請教書者身份以及聯文含義。師聞言臉上頓現神采,莞爾微笑道:「你是第一人提出是問」,然後徐徐追述往事,大意:

「蠲叟」是早年在杭州知音好友馬一浮先生。本名浮,字一浮,號蠲叟,是國初碩學宏儒。因有近似孔子「道不行,乘桴浮於海」之感嘆,所以取名「浮」。「蠲」有遺世獨立之義。其實滿懷理想抱負,有志中興聖教,獨自斥資在西子湖畔陋巷之中設立「復性書院」,義務培養儒哲。

其學風兼容並蓄;崇儒尊佛、深究理學、熟諳音律、高詣書法,其行止端嚴中和,高尚其事,儼然聖哲氣象,廣受學界政界尊重,但風骨高岸,不事王侯。

民二十年(一九三一)先師任教於筧橋中央航空學校。公餘從廣化寺高僧上慧下空上人學古琴,薪傳元代趙松雪「平沙落雁」,由是與一浮先生相識,久而成知音好友,兩人常在復性書院彈琴論道。相知既深,一浮先生佩服先師人品、琴品以及報國志懷,寫了這幅對聯相贈。

亦約此時,在書院邂逅弘一大師,三人相聚共品琴音。大師或有所感會,返閩後,於民廿五年集「大方廣佛華嚴經」經句,書寫成聯,聯文「速入如來地,普演廣大音」,千里寄贈,相勉相期。愚以為這對聯語不啻為先師日後圓登彌陀淨土做了預言。

民廿六年春,先師調任蔣委員長江西辦公廳主任,兩人暫別。俟抗戰軍興,又在重慶相會,復性書院在四川樂山復院,仍以書信往來。

民卅八年先師舉家遷台,行前先赴杭州向一浮先生辭別,先生極力勸留在書院執教,但情勢所迫,不能不走,從此兩位以道相交、惺惺相惜好友永別。

一浮先生書聯、弘一大師經聯以及所御「金聲玉振」古琴,歷經戰火離亂,永遠伴隨先師不離,從杭州、南京、南昌、重慶、台灣直至謝世,來台灣書聯常掛在近書桌易見之處,見聯如見故人。

又指聯文係擷自三國曹植「鰕鱔篇」,至於聯文意義卻始終不加解釋,或許不欲矜功伐善之故?直待愚告別時才一語點醒:「馬先生有意『發潛德之幽光』」。

愚知聯文實含有俯觀天下、安撫九州,一派王者氣象,陳義甚高,難道一浮先生以國士聖哲看待先師?

直至了解一生事蹟,肯定先師足任一浮先生之崇頌而無憾。



乙、聯文詮釋

一、上聯:駕言登五岳

1、駕言:助語詞。

2、登:引申高蹈成就。

3、五岳:指中岳嵩山、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恆山五座名山,象徵崇高神聖。按古賢崇揚道德、器識、人品、琴品,每以高山比擬,如論語孔門弟子讚頌孔子:「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其他歷史記載如下舉三例:

․崇揚道德:漢司馬遷史記頌孔子「高山仰之,景行行之。」

․崇揚人品:宋范仲淹頌東漢高士嚴光:「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崇揚琴品:戰國鍾子期頌伯牙琴品:「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

二、下聯:遠懷柔九州

1、遠懷:廣大胸懷抱負。

2、柔:平定亂事,抵禦外侮,安撫天下,至於國泰民安。

3、九州:夏禹分全國為九州,又為中國簡稱。

三、全聯詮釋:深層具有「內聖」、「外王」之意義,是孔孟儒家一貫政治思想。如以時代意義,可以簡釋為:人格或成就崇高,有功於國家民族。

先師謹嚴道德,允文則琴學高詣,成就一代古琴大師。允武則參與建設空軍,抵禦日本侵略,衛國護民,實無愧於此聯文之頌揚。



丙、申論

一、投筆從戎,建軍衛國。

先師湖北孝感人,出身書香世族。生於民前十四年,幼承家教,勤讀儒書,深植孔孟思想。大兄見清廷腐敗,參加辛亥武昌起義。先師則認為國家積弱,以為救國強國必須建立空軍開始。經父母同意,決定投筆從戎,進入南苑航空學校,學習戰鬥飛行。民十四年畢業,加入雛形空軍行列,成為展翼天際英豪。

民十九年中原大戰,職任當時蔣總司令行營參謀,指揮空軍支援陸軍取得勝利。之後,日本侵華情勢日顯,中央政府預作抗戰準備,先師調任筧橋中央航校,負責培訓飛行戰鬥人員。

民廿六年空軍筧橋八一四大捷,其中健兒半數由先師調教,包括後來單機直闖日本領土投擲宣傳單。來台灣出任空軍總司令之徐煥昇將軍,先師謝世公祭日,徐將軍親率將校十餘名列隊以軍禮致祭,備受隆崇。

當年春調任蔣委員長江西辦公廳主任,襄助周至柔將軍正式成立空軍獨立軍種並執行作戰命令。南京失守,隨中央政府撤守重慶,繼續血戰,迄於勝利。

論:國家風雨飄搖之際,熱血英豪,置生死於度外,先師其中之一,可謂「威武不屈」之大丈夫。何況孔孟主張「嚴夷夏之防」,先師聞道行道,行仁得仁。

二、抗戰勝利,功成身退。

抗日勝利,平生素志懷抱已經達成,決意離開軍職,放棄榮升,欲歸隠林下,從琴書之好,馬一浮先生相邀至復性書院執教,奈何,局勢大變,終未如期。

論:老子謂「功成弗居」是為「玄德」,先師之寫照也。誠范蠡、張良之流亞。

三、君子固窮而貞固幹事。

初到台灣一度貧病交迫,冬天無錢為稚子購冬衣,忍痛將當年征戰南北之飛行夾克改製,有人建議銷售食油維生,先師以為食油常滲假,敗德之利,斷然不為。

為了維生,只得進入省農林廳俯首案牘。民四十七年,高雄港務局長禮邀擔任主任秘書,五十一年新局長接任,改調顧問。迄五十四年退休,前後七年輔佐局長推動港埠國際化現代化,位居樞要,卻嚴持清廉,退休之日,依然兩袖清風。

太平產物保險公司董座董漢槎先生久聞先師賢能清廉,主動登門禮請轉任高級顧問。從此家計才逐漸改善。民五十八年始有資力在高雄自強路窄巷中購一小公寓安老,時年已七十有三。

論:儒家固窮,佛戒貪取,先師寧窮不做敗德之業。位居樞要,一芥不取。嚴淨戒律,老而彌堅,可謂光風霽月,玉潔冰清,臨事不損大節者。然一生為國為民,竟垂老始有一枝之棲,令人興嘆!

四、廣大清澄,心琴不二。

先師約在民二十年(一九三一)拜高僧上慧下空上人為師學習古琴,薪傳元代趙松雪「平沙落雁」琴曲。先師曾指出是曲為佛家淨土清音,清修淨心之藝,向不在琴界間流傳,不見刋載於歷代琴書,僅口授心受,故為一燈獨明、海內孤本。與今日所流傳登錄於明代「古音正宗」之「平沙落雁」,名同而實異。愚以為是曲「廣大清澄」,具華嚴氣象。明曲則「淡遠虛靈」,一派道情。

按作者元趙松雪雖以書畫名世,實則中年皈依禪淨雙修中峯明本大師,成為淨土學人,於今尚有法書「淨土詞」傳世。松雪翁以琴音作佛事,是曲藉描寫秋末北雁南飛,千里展翼,終棲止於衡陽之浦。比擬表達勞勞一生於宦途,臨老欲安養彌陀淨土之信願。

當年弘一大師與馬一浮先生相聚在復性書院品聽先師鼓彈是曲,想是有所深會,回厦門後,手寫華嚴經之句「速入如來地,普演廣大音」,千里寄贈。

眾所周知,大師是一位真修佛人,是嚴淨不妄言綺語之戒行者,且是實語真語者,則這幅對聯用意,以愚測度,一是以學佛相期勉,成為先師日後精勤佛事之種因。二是大師確與清淨清澄之內外琴境感應道交,以華嚴經「廣大清澄」來隨喜讚美。

「海潮音」向是先師界定琴道最高境界,具有「廣大清澄」之義。「海潮音」原出自「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以廣大清澄音聲比喻等覺菩薩廣大清淨心地,其理實與「速入如來地,普演廣大音」道同,由是知弘一大師以「廣大清澄」來贊先師琴境。

以愚觀察,先師有兩項法門登此境界:

(一)心法:秉持「遠懷柔九州」廣大心量融合學佛清淨心地。

(二)琴法:

1、百鍊鋼化為繞指柔:右指蓄內力鼓弦,剛柔得中,能傳琴音弘遠中正。

2、「定吟」以正音韵:先師琴音務持雅正樸醇,認為過度游移吟猱類近「鄭聲」已失太古雅音,因以「定吟」之法端正音韻,其法左指取準徽位,運內力精微地振動琴弦,但旁觀不易查覺,也不易學習。

3、莊嚴高尚琴事:每日早課禮佛念佛完課,續以琴音供佛,修持誠敬心音。

何者是「廣大清澄」音聲?或許以具體實際感受經驗來形容比喻,更覺適切。那是四十餘年前,夜宿阿里山所聽慈雲寺「夜半鐘聲」。

靜寂的深夜,林外慈雲寺寺鐘,叩出極其莊嚴弘大,又極其安和清澄的音聲;第一道聲覺醒夜眠,第二聲開啟靈識,接著一聲又一聲,連綿相續,周流迴旋在群山林壑之間,原音與回音相互交鳴,逐漸擴散,無邊無際,廣大山區均涵容在「一音」之內,愚之心神完全隨著鐘聲遍遊虛空,形懷俱滌。待數十響聲停,更覺無比空靈,無比清涼。

「夜半鐘聲」像是傳統道場法事之一,欲藉「一音」之宏鐘,覺醒眾生迷矇,是具體而微之華嚴大用,先師琴音類比之,具「小中現大」者。

除外,常彈琴曲尚有十餘操,主要者列如下:

1、普庵咒:莊嚴如道場科儀鐘磬之聲。

2、長門怨:係與徐立孫先生論交換譜。先師與查阜西先生相互切磋打譜,先師特重表現哀怨激切。

3、慨古吟:每日午睡初醒,自吟自唱,抒發慨嘆古道不行。

4、漁 歌:謝世前幾年常彈,平淡樸質如太古元音,定靜似老僧念佛。

5、他如瀟湘水雲、鷗鷺忘機、空山憶故人、梅花三弄、風雷引等會乘興偶彈。

所御之琴,音域寬弘,音質圓潤,隠有鐘磬之聲,納音共鳴效果甚好,因取論語「金聲玉振」名之,曾為清代桐城派文學大師方苞之物,斵於北宋真宗時期,年代久遠,琴面底均已呈細牛毛斷紋。琴底有銘:「羲皇制作,聖聖相承,傳之億載,惟琴有靈。」

先師在大陸時,曾受邀為「青溪琴社」、「今虞琴社」、「天風琴社」社友,琴友中與孫寄荃結為佳偶,師母生產病逝,先師傷心至極,幾斷琴弦,名書齋「眠琴室」以為紀念,續弦賢淑才女梁國雲師母。琴友尚有查阜西先生,誼在半師半友,但琴風各異,查先生空靈出塵,和雅淡遠。先師則廣大清澄,雅正渾樸。

來台灣,民四十九年(一九六O),由古箏大家梁在平先生倡組「海天琴社」於台北。邀先師與章梓琴先生、朱雲先生等七賢加入,梁先生在四川與先師同為「天風琴社」社友,素仰先師人品琴品,以「琴聖」、「古琴大師」尊稱,共推先師為社長。

社友朱雲先生號龍盦,兼是知名書畫家,與先師情同手足,誼似管鮑,雖異居兩地,但每月必相聚一次切磋琴畫,先師生西,朱先生痛傷哀毁,不逾年隨師西去。

論:先師志道游藝,心琴一體;旨在淨心理性,返回天真。其琴境,馬一浮先生頌其高廣。弘一大師讚其廣大清澄,能獲兩位通曉音律之有道知音真賞,無憾平生。

五、一心念佛,圓滿信願。

先師在杭州雖居軍職,已然皈依佛教,來台灣復依止淨土宗大善知識上道下源上人為師,日益精進佛事,嚴淨五戒十善及菩薩戒,最後十年,一心念佛,信願求生西方彌陀淨土。

民六十二年九月十四日秋(一九七三)因肺癌手術失敗辭世生西,世壽七十有七。

遺容安祥,泛現光澤。火化得盈寸舍利子一顆,碧瑩如玉。道源上人見諸瑞相嘆為居士界希有,確定往生彌陀極樂淨土之明證。

愚學琴時,先師必先開示佛法,屢次引用「觀無量壽經」中「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道理,勸令念佛,於是愚夫婦亦共同皈依上道下源上人為師,成淨土學人,先師之教也。先師有兩句遺訓,迄今永銘:

1、學畫學琴,不如學佛。學佛可以了脫生死。

2、琴畫旨在淨養心性,無關名聞利養。


總論:

先師總一生真正實踐論語:「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尤其晚年,了脫生死,返歸真如,居道之大者。若以世德觀之,一生巍然成就下列三德:

一、崇德行仁:獻身國家民族,參加抗日勝戰,衛國護民,行仁得仁,成就「儒德」。

二、功成身退:抗日勝利,救國素志已達,絕意仕途,功成弗居,成就「玄德」。

三、圓登佛土:發菩提心,一心念佛,是心作佛,圓滿信願,圓登阿彌陀佛極樂淨土,成就「淨德」。



受業弟子蕅心學人鍾弘年識於民一O四年(二O一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