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1日 星期三

2016年12月17日台灣琴會創辦人葉紹國教授告別禮拜

台灣琴會創辦人葉紹國教授告別禮拜昨天在陽光普照下溫馨進行,禮拜中進行禱告,介紹葉教授生平貢獻與成就,回顧了她的生活照片,應家屬要求台灣琴會在禮拜中安排於葉教授靈前獻奏兩曲,特別使用了鄭先生趕工及時修復完成葉教授收藏的琴演奏,使得我們台灣琴會對葉教授的追思更具意義。
會場佈滿花籃,前來參加禮拜的多到擠不進會場,需要站在門口,可見葉教授的人緣及受眾人敬仰的力量。
台灣琴會在葉教授手中創辦起來,她希望能整合團結台灣琴界,為琴界做些事情。然而殊不知,琴人各有理想,各有抱負,統合是不容易的事,她仍舊堅持要去做,可惜天不假年,她的理想與抱負也沒能完成。
告別禮拜上台灣琴界幾位大老級琴人都出席了向葉老師致意,梓作坊林立正先生、台大藝文中心主任沈冬教授、郎毓彬先生、陳國燈老師、陳美利老師、百樂田美玲小姐等等。國外如香港德愔琴社、黃樹志先生、唐健垣先生、廣州琴家劉筆華先生等等,皆送上花籃,現場備極哀榮。這除了大家表現送葉教授最後一程之外,也顯現大家對葉教授的肯定、以及琴界的和諧。
未來,台灣琴會仍會堅持為古琴做事,而不是為樹立個人品牌。

台灣琴會會長  陳雯




2016年12月1日 星期四

台灣琴會創辦人 葉紹國教授訃聞通告

致台灣琴會全體會員:

台灣琴會創辦人 葉紹國教授慟於11月22日辭世,家屬訂於12月9日(五)下午舉行入殮儀式,12月17日(六)上午舉行告別式。琴會會員如果有意願參加儀式,煩請於12月10日前回覆琴會訊息,以利家屬準備,感恩。詳情請參閱附件電子訃聞。
葉紹國教授創辦台灣琴會,為此操勞過度,健康受損,仍時時心懸琴會發展,然,天命難違。葉教授對台灣琴會貢獻巨大,告別式是我們對她表達心意的最後機會,希望會員們儘量能參加告別式。

隨函附上電子訃聞,如有需紙本訃聞者,煩請告知。

敬頌 道安

台灣琴會 會長 陳雯敬啟


2016年11月23日 星期三

台灣琴會會長重要訊息發布

各位台灣琴會會員,
大家好!

台灣琴會創辦人 葉紹國教授自2013年得知罹患血癌後,一直非常堅強且積極地在治療,這其中也飽受了病痛和治療的折磨,但是她一直非常樂觀,非常努力。但不幸地,在經過四年煎熬後,仍不敵癌症而導致的器官衰竭,慟於2016年11月22日晚間七點多,蒙主寵召,去做天使了。

葉教授對台灣琴會的貢獻巨大,即便在病重狀況下,也一直非常關心琴會的事務,近兩年更因為自知可能生命無多,努力地筆耕一部有關台灣琴人記錄的巨著。就在不久前這部巨著可以算脫稿了,而葉教授也在此時不敵天命了。個人無法精準的闡述葉教授對台灣琴會及琴界的貢獻,只能說這是我們很巨大的損失。

在此,謹先通告各位台灣琴會會員及琴友這個不幸的消息,進一步狀況會再向大家報告。

謹此 祝禱

                                         台灣琴會會長 陳雯 謹識

2016年10月29日 星期六

台灣琴會分區雅集-新竹雅集

台灣琴會將訂11月13日於新竹市舉辦分區雅集,歡迎各位會員朋友及古琴同好共襄盛舉。

以下為活動相關資訊:
台灣琴會分區雅集-新竹雅集
時間:105年11月13日(星期日)13:30
地點:新竹市鐵道路三段81巷對面(淨業院)
主辦人:鄭德宣
聯絡電話:
陳小姐:0916-895-355
黃小姐:0988-035-285


【活動後記】
台灣琴會新竹分區雅集今天下午在新竹淨業院舉行,陽光燦爛,宜人的溫度,古意盎然的環境,可愛的琴人們,歡樂笑聲不斷的雅集,太有趣了。
感謝鄭德宣理事的主事、感謝黃貞婷副會長的協辦、感謝大病初癒的陳志豪理事特別從台中趕來,感謝所有呈現樂曲的琴人們。
只能說這真是個琴聲笑聲不斷的有趣雅集。

 ------台灣琴會會長陳雯謹啟






2016年10月6日 星期四

香道知多少-李采渝老師

《谿山琴況》云: 
「弦索之行於世也,其聲艷而可悅也。 獨琴之為器,焚香靜對,不入歌舞場中; 琴之為音,孤高岑寂,不雜絲竹伴內。 清泉白石,皓月疏風,倏倏自得, 使聽之者游思縹緲,娛樂之心不知何去, 斯之謂澹。」

 《太平時》 陸遊
 竹裡房櫳一徑深,靜愔愔。
 亂紅飛盡綠成陰,有鳴禽。
 臨罷蘭亭無一事,自修琴。
 銅爐裊裊海南沈,洗塵襟。

 台灣琴會將在105年10月16日(星期天)下午3:00-5:00於十方禪林-台北道場舉辦香道講座,特邀李采渝老師(茶道、香道老師/台灣琴會會員)主講。

 講座中備有沈香水讓您一同品茗香之道蘊。並引領進入宋代文人四大雅事之一“焚香”-澹靜沈心的境界~



【陳雯會長於講座後記】

香道知多少—,不聽不知道,了解香的常識、觀點香過程、品香、喝沈香水。結束時每個人都心情愉快,衣服都香香的。有人回去後說昨晚睡得很好。在操作的過程中,心必須非常定靜,這便是個人修行的法門之一,收穫一;完成後品香,如同品茶,是在享受至美之物,得以讓人身心舒暢無比。感謝采渝老師的奉獻分享。































太古宇音-陳國燈古琴演奏會 ,日期/時間:2016-10-22. 14:30. 地點:琴園藝文中心


/

2016年7月24日 星期日

詮釋馬一浮先生聯文以申論先師瑩堂先生「潛德幽光」

鍾弘年 

甲、前言

先師 瑩堂胡光瑨先生不僅成就了一代古琴大師,實則一生允文允武,儒佛雙修,是一位「志道據德依仁游藝」踐行者。當了解先師生平道德修為與事功再印證於一代大儒馬一浮先生所書寫聯文含義,愚做了這項肯定。

民五十年初秋,愚年方十九,經人引薦,持著無師自學所作山水畫登門求正,先師不棄貧陋,竟用了三小時,從筆墨到畫史畫論,一一詳盡指導,問答之間如沐春風,師母又在旁鼓勵,令幼年失怙,備受炎涼之愚感受溫薰之深,畢生難忘。

當時即見一幅對聯掛在書桌後方,聯文書寫:「駕言登五岳,遠懷柔九州」,上款題先師名諱,下款署名「蠲叟」,書體古異絕俗,但不失雅正,直覺是高人手筆,由於年青識淺,確不知書者何許人?

年餘後,向先師拜賀新春,趁言談融洽之際,請教書者身份以及聯文含義。師聞言臉上頓現神采,莞爾微笑道:「你是第一人提出是問」,然後徐徐追述往事,大意:

「蠲叟」是早年在杭州知音好友馬一浮先生。本名浮,字一浮,號蠲叟,是國初碩學宏儒。因有近似孔子「道不行,乘桴浮於海」之感嘆,所以取名「浮」。「蠲」有遺世獨立之義。其實滿懷理想抱負,有志中興聖教,獨自斥資在西子湖畔陋巷之中設立「復性書院」,義務培養儒哲。

其學風兼容並蓄;崇儒尊佛、深究理學、熟諳音律、高詣書法,其行止端嚴中和,高尚其事,儼然聖哲氣象,廣受學界政界尊重,但風骨高岸,不事王侯。

民二十年(一九三一)先師任教於筧橋中央航空學校。公餘從廣化寺高僧上慧下空上人學古琴,薪傳元代趙松雪「平沙落雁」,由是與一浮先生相識,久而成知音好友,兩人常在復性書院彈琴論道。相知既深,一浮先生佩服先師人品、琴品以及報國志懷,寫了這幅對聯相贈。

亦約此時,在書院邂逅弘一大師,三人相聚共品琴音。大師或有所感會,返閩後,於民廿五年集「大方廣佛華嚴經」經句,書寫成聯,聯文「速入如來地,普演廣大音」,千里寄贈,相勉相期。愚以為這對聯語不啻為先師日後圓登彌陀淨土做了預言。

民廿六年春,先師調任蔣委員長江西辦公廳主任,兩人暫別。俟抗戰軍興,又在重慶相會,復性書院在四川樂山復院,仍以書信往來。

民卅八年先師舉家遷台,行前先赴杭州向一浮先生辭別,先生極力勸留在書院執教,但情勢所迫,不能不走,從此兩位以道相交、惺惺相惜好友永別。

一浮先生書聯、弘一大師經聯以及所御「金聲玉振」古琴,歷經戰火離亂,永遠伴隨先師不離,從杭州、南京、南昌、重慶、台灣直至謝世,來台灣書聯常掛在近書桌易見之處,見聯如見故人。

又指聯文係擷自三國曹植「鰕鱔篇」,至於聯文意義卻始終不加解釋,或許不欲矜功伐善之故?直待愚告別時才一語點醒:「馬先生有意『發潛德之幽光』」。

愚知聯文實含有俯觀天下、安撫九州,一派王者氣象,陳義甚高,難道一浮先生以國士聖哲看待先師?

直至了解一生事蹟,肯定先師足任一浮先生之崇頌而無憾。



乙、聯文詮釋

一、上聯:駕言登五岳

1、駕言:助語詞。

2、登:引申高蹈成就。

3、五岳:指中岳嵩山、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北岳恆山五座名山,象徵崇高神聖。按古賢崇揚道德、器識、人品、琴品,每以高山比擬,如論語孔門弟子讚頌孔子:「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其他歷史記載如下舉三例:

․崇揚道德:漢司馬遷史記頌孔子「高山仰之,景行行之。」

․崇揚人品:宋范仲淹頌東漢高士嚴光:「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崇揚琴品:戰國鍾子期頌伯牙琴品:「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

二、下聯:遠懷柔九州

1、遠懷:廣大胸懷抱負。

2、柔:平定亂事,抵禦外侮,安撫天下,至於國泰民安。

3、九州:夏禹分全國為九州,又為中國簡稱。

三、全聯詮釋:深層具有「內聖」、「外王」之意義,是孔孟儒家一貫政治思想。如以時代意義,可以簡釋為:人格或成就崇高,有功於國家民族。

先師謹嚴道德,允文則琴學高詣,成就一代古琴大師。允武則參與建設空軍,抵禦日本侵略,衛國護民,實無愧於此聯文之頌揚。



丙、申論

一、投筆從戎,建軍衛國。

先師湖北孝感人,出身書香世族。生於民前十四年,幼承家教,勤讀儒書,深植孔孟思想。大兄見清廷腐敗,參加辛亥武昌起義。先師則認為國家積弱,以為救國強國必須建立空軍開始。經父母同意,決定投筆從戎,進入南苑航空學校,學習戰鬥飛行。民十四年畢業,加入雛形空軍行列,成為展翼天際英豪。

民十九年中原大戰,職任當時蔣總司令行營參謀,指揮空軍支援陸軍取得勝利。之後,日本侵華情勢日顯,中央政府預作抗戰準備,先師調任筧橋中央航校,負責培訓飛行戰鬥人員。

民廿六年空軍筧橋八一四大捷,其中健兒半數由先師調教,包括後來單機直闖日本領土投擲宣傳單。來台灣出任空軍總司令之徐煥昇將軍,先師謝世公祭日,徐將軍親率將校十餘名列隊以軍禮致祭,備受隆崇。

當年春調任蔣委員長江西辦公廳主任,襄助周至柔將軍正式成立空軍獨立軍種並執行作戰命令。南京失守,隨中央政府撤守重慶,繼續血戰,迄於勝利。

論:國家風雨飄搖之際,熱血英豪,置生死於度外,先師其中之一,可謂「威武不屈」之大丈夫。何況孔孟主張「嚴夷夏之防」,先師聞道行道,行仁得仁。

二、抗戰勝利,功成身退。

抗日勝利,平生素志懷抱已經達成,決意離開軍職,放棄榮升,欲歸隠林下,從琴書之好,馬一浮先生相邀至復性書院執教,奈何,局勢大變,終未如期。

論:老子謂「功成弗居」是為「玄德」,先師之寫照也。誠范蠡、張良之流亞。

三、君子固窮而貞固幹事。

初到台灣一度貧病交迫,冬天無錢為稚子購冬衣,忍痛將當年征戰南北之飛行夾克改製,有人建議銷售食油維生,先師以為食油常滲假,敗德之利,斷然不為。

為了維生,只得進入省農林廳俯首案牘。民四十七年,高雄港務局長禮邀擔任主任秘書,五十一年新局長接任,改調顧問。迄五十四年退休,前後七年輔佐局長推動港埠國際化現代化,位居樞要,卻嚴持清廉,退休之日,依然兩袖清風。

太平產物保險公司董座董漢槎先生久聞先師賢能清廉,主動登門禮請轉任高級顧問。從此家計才逐漸改善。民五十八年始有資力在高雄自強路窄巷中購一小公寓安老,時年已七十有三。

論:儒家固窮,佛戒貪取,先師寧窮不做敗德之業。位居樞要,一芥不取。嚴淨戒律,老而彌堅,可謂光風霽月,玉潔冰清,臨事不損大節者。然一生為國為民,竟垂老始有一枝之棲,令人興嘆!

四、廣大清澄,心琴不二。

先師約在民二十年(一九三一)拜高僧上慧下空上人為師學習古琴,薪傳元代趙松雪「平沙落雁」琴曲。先師曾指出是曲為佛家淨土清音,清修淨心之藝,向不在琴界間流傳,不見刋載於歷代琴書,僅口授心受,故為一燈獨明、海內孤本。與今日所流傳登錄於明代「古音正宗」之「平沙落雁」,名同而實異。愚以為是曲「廣大清澄」,具華嚴氣象。明曲則「淡遠虛靈」,一派道情。

按作者元趙松雪雖以書畫名世,實則中年皈依禪淨雙修中峯明本大師,成為淨土學人,於今尚有法書「淨土詞」傳世。松雪翁以琴音作佛事,是曲藉描寫秋末北雁南飛,千里展翼,終棲止於衡陽之浦。比擬表達勞勞一生於宦途,臨老欲安養彌陀淨土之信願。

當年弘一大師與馬一浮先生相聚在復性書院品聽先師鼓彈是曲,想是有所深會,回厦門後,手寫華嚴經之句「速入如來地,普演廣大音」,千里寄贈。

眾所周知,大師是一位真修佛人,是嚴淨不妄言綺語之戒行者,且是實語真語者,則這幅對聯用意,以愚測度,一是以學佛相期勉,成為先師日後精勤佛事之種因。二是大師確與清淨清澄之內外琴境感應道交,以華嚴經「廣大清澄」來隨喜讚美。

「海潮音」向是先師界定琴道最高境界,具有「廣大清澄」之義。「海潮音」原出自「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以廣大清澄音聲比喻等覺菩薩廣大清淨心地,其理實與「速入如來地,普演廣大音」道同,由是知弘一大師以「廣大清澄」來贊先師琴境。

以愚觀察,先師有兩項法門登此境界:

(一)心法:秉持「遠懷柔九州」廣大心量融合學佛清淨心地。

(二)琴法:

1、百鍊鋼化為繞指柔:右指蓄內力鼓弦,剛柔得中,能傳琴音弘遠中正。

2、「定吟」以正音韵:先師琴音務持雅正樸醇,認為過度游移吟猱類近「鄭聲」已失太古雅音,因以「定吟」之法端正音韻,其法左指取準徽位,運內力精微地振動琴弦,但旁觀不易查覺,也不易學習。

3、莊嚴高尚琴事:每日早課禮佛念佛完課,續以琴音供佛,修持誠敬心音。

何者是「廣大清澄」音聲?或許以具體實際感受經驗來形容比喻,更覺適切。那是四十餘年前,夜宿阿里山所聽慈雲寺「夜半鐘聲」。

靜寂的深夜,林外慈雲寺寺鐘,叩出極其莊嚴弘大,又極其安和清澄的音聲;第一道聲覺醒夜眠,第二聲開啟靈識,接著一聲又一聲,連綿相續,周流迴旋在群山林壑之間,原音與回音相互交鳴,逐漸擴散,無邊無際,廣大山區均涵容在「一音」之內,愚之心神完全隨著鐘聲遍遊虛空,形懷俱滌。待數十響聲停,更覺無比空靈,無比清涼。

「夜半鐘聲」像是傳統道場法事之一,欲藉「一音」之宏鐘,覺醒眾生迷矇,是具體而微之華嚴大用,先師琴音類比之,具「小中現大」者。

除外,常彈琴曲尚有十餘操,主要者列如下:

1、普庵咒:莊嚴如道場科儀鐘磬之聲。

2、長門怨:係與徐立孫先生論交換譜。先師與查阜西先生相互切磋打譜,先師特重表現哀怨激切。

3、慨古吟:每日午睡初醒,自吟自唱,抒發慨嘆古道不行。

4、漁 歌:謝世前幾年常彈,平淡樸質如太古元音,定靜似老僧念佛。

5、他如瀟湘水雲、鷗鷺忘機、空山憶故人、梅花三弄、風雷引等會乘興偶彈。

所御之琴,音域寬弘,音質圓潤,隠有鐘磬之聲,納音共鳴效果甚好,因取論語「金聲玉振」名之,曾為清代桐城派文學大師方苞之物,斵於北宋真宗時期,年代久遠,琴面底均已呈細牛毛斷紋。琴底有銘:「羲皇制作,聖聖相承,傳之億載,惟琴有靈。」

先師在大陸時,曾受邀為「青溪琴社」、「今虞琴社」、「天風琴社」社友,琴友中與孫寄荃結為佳偶,師母生產病逝,先師傷心至極,幾斷琴弦,名書齋「眠琴室」以為紀念,續弦賢淑才女梁國雲師母。琴友尚有查阜西先生,誼在半師半友,但琴風各異,查先生空靈出塵,和雅淡遠。先師則廣大清澄,雅正渾樸。

來台灣,民四十九年(一九六O),由古箏大家梁在平先生倡組「海天琴社」於台北。邀先師與章梓琴先生、朱雲先生等七賢加入,梁先生在四川與先師同為「天風琴社」社友,素仰先師人品琴品,以「琴聖」、「古琴大師」尊稱,共推先師為社長。

社友朱雲先生號龍盦,兼是知名書畫家,與先師情同手足,誼似管鮑,雖異居兩地,但每月必相聚一次切磋琴畫,先師生西,朱先生痛傷哀毁,不逾年隨師西去。

論:先師志道游藝,心琴一體;旨在淨心理性,返回天真。其琴境,馬一浮先生頌其高廣。弘一大師讚其廣大清澄,能獲兩位通曉音律之有道知音真賞,無憾平生。

五、一心念佛,圓滿信願。

先師在杭州雖居軍職,已然皈依佛教,來台灣復依止淨土宗大善知識上道下源上人為師,日益精進佛事,嚴淨五戒十善及菩薩戒,最後十年,一心念佛,信願求生西方彌陀淨土。

民六十二年九月十四日秋(一九七三)因肺癌手術失敗辭世生西,世壽七十有七。

遺容安祥,泛現光澤。火化得盈寸舍利子一顆,碧瑩如玉。道源上人見諸瑞相嘆為居士界希有,確定往生彌陀極樂淨土之明證。

愚學琴時,先師必先開示佛法,屢次引用「觀無量壽經」中「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之道理,勸令念佛,於是愚夫婦亦共同皈依上道下源上人為師,成淨土學人,先師之教也。先師有兩句遺訓,迄今永銘:

1、學畫學琴,不如學佛。學佛可以了脫生死。

2、琴畫旨在淨養心性,無關名聞利養。


總論:

先師總一生真正實踐論語:「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尤其晚年,了脫生死,返歸真如,居道之大者。若以世德觀之,一生巍然成就下列三德:

一、崇德行仁:獻身國家民族,參加抗日勝戰,衛國護民,行仁得仁,成就「儒德」。

二、功成身退:抗日勝利,救國素志已達,絕意仕途,功成弗居,成就「玄德」。

三、圓登佛土:發菩提心,一心念佛,是心作佛,圓滿信願,圓登阿彌陀佛極樂淨土,成就「淨德」。



受業弟子蕅心學人鍾弘年識於民一O四年(二O一五)

2016年5月24日 星期二

眠琴室主人—胡瑩堂


胡瑩堂先生大事年表


  
備註
1897
出生於湖北孝感
民國前十四年
1925
畢業於北平南苑航空學校
民國十四年
1931
任教於筧橋中央航空學校
皈依杭州西湖廣化寺慧空和尚,並從學古琴。
民國二十年
1934
與徐元白、彭祉卿等琴友共組青溪琴社」1於南京。
民國二十三年
1936
加入今虞琴社
民國二十五年
1937
受蔣介石先生任命為江西辦公廳主任2
民國二十六年
1948
渡海來台,同年因肺病3而自空軍上校退役。
民國三十七年
19501958年左右
任職省農林廳(臺北)。
據葉紹國教授口述,
胡先生1955年時仍在臺北,因此究竟哪一年移居高雄仍待查清。
19581965
出任高雄港務局主任秘書,後調任顧問。
民國四十七年
民國五十四年
1960
與梁在平、章志蓀等琴友組海天琴社擔任首任社長
民國四十九年
1962
於高雄舉行書畫古琴展覽
民國五十一年
1965
受聘太平產物保險公司高級顧問。
1973
九月十四日因肺癌謝世(享壽七十七)
民國六十二年




1   容天圻《琴府》《琴社紀盛》,臺北:聯貫出版社1971年版,頁1806
2   江西辦公廳直屬於蔣介石委員長,為當時蔣先生直接委任的剿共指揮中心。
3   亦有一說當時是患瘧疾。


臺灣古琴的發展雖自清中葉始已有跡可循,但晚近臺灣古琴文化發展之始,卻並非承續於清代以降,而是一條新起的脈絡。晚近在臺傳琴學者,主要有四位:胡瑩堂先生、章志蓀先生、朱雲先生及孫毓芹先生。由於欠缺研究,以致於除了孫毓芹先生之外,其餘幾位坊間可見之資料皆非常有限,非做相關人之口述調查與訪談,否則無法取得訊息,故筆者擬就其餘幾位陸續進行個別探討。本文將就胡瑩堂先生的古琴藝術,內容包括:生平、古琴承與傳、藝術風格等做初步粗淺的研究。本文之撰寫除了對相關文獻之搜尋外主要訪談對象為追隨胡瑩堂先生多年的弟子鍾弘年先生並透過葉紹國教授取得部分旅居美國的梁銘越先生之口述訊息。


圖(1)胡瑩堂先生(鍾弘年先生提供)


胡瑩堂(1897-1970(圖1,湖北孝感人,名光瑨,以字行,自號眠琴室主人4。出生於書香世家,幼承家教,勤讀儒書,深植孔孟思想。青年時因家中長兄有見於清廷的腐敗、國家的積弱,起身參加辛亥武昌起義,影響年少的瑩堂先生很大。有感於國勢之凋亡,認為為救亡圖存,必須身先士卒,毅然決定投筆從軍。因認為要救國、強國,必須建立強大的空軍,遂決心報考北平南苑航空學校,學習戰鬥飛行。1925年於南苑航空學校畢業,畢業後旋即加入了空軍5戰鬥行列。1930年時受蔣介石先生任命任職司令行營參謀,並指揮空軍支持陸軍作戰,取得了中原大戰的勝利。1931年調任筧橋中央航校,負責培訓飛行戰鬥人員。1937年受任江西辦公廳主任,襄佐周志柔將軍正式成立中國空軍獨立部隊,並籌謀八一四筧橋空戰並執行任務,獲大捷。1948年舉家遷居來臺,卻因積勞成疾,肺病纏身,自空軍上校退役下來。一度貧病交迫以至冬天無法為稚子購買保暖冬衣。在夫人梁國雲女士悉心照顧調養後病體康復, 1958延攬至高雄港務局出任主任秘書一職,1962年調任顧問,在職期間擔負高雄港埠國際化現代化之建設策劃,直到1965年退休解除公務。1973年突因肺癌謝世,享壽七十有七。

瑩堂先生生逢動亂的時代,一生以國事為重,允文允武,儒佛雙修,對於個人修養十分重視。1931年任教於筧橋中央航空學校時,於公餘閒暇,心向佛學,皈依杭州西湖廣化寺(一說靈隱寺)高僧空上人6,並從之學琴,得授趙松雪所作之《平沙落雁7。時,民初儒學大家馬一浮先生在西湖畔設立「複性書院」,兩人相識於杭州,而成為知音好友。馬先生佩服瑩堂先生的人品及愛國報國情懷,曾為其寫下一幅楹聯讚譽之:「駕言登五嶽,遠懷柔九州--蠲叟」(圖2。於此同時,在書院邂逅了弘一大師,三人常聚首談琴論佛81936年三人在複性書院聆賞胡先生彈奏平沙落雁,弘一大師深有所感,回閩後寫下「速入如來地,普演廣大音」(圖3的聯句千里相贈,三人之深交可見一般。1949年因情勢所迫,瑩堂先生舉家遷台。在臺灣居所牆上的顯眼處掛著這兩幅楹聯以及隨身帶來的「金聲玉振」9古琴(圖4,可見先生對好友的思念及對古琴的熱愛之一般。

圖(2)馬一浮先生聯(鍾弘年先生提供)

圖(3)弘一大師聯(鍾弘年先生提供)


圖(4)瑩堂先生藏宋琴--金聲玉振



4      先生與孫寄荃女士,兩人因愛好古琴,同為「青溪琴社」社員而相識相知結為佳偶,婚後  孫氏因難產辭世,  先生傷心不捨,幾斷琴弦,只說孫氏是睡去了,因此名書齋為「眠琴室」,自號眠琴室主人。(後續弦梁國雲女士)(鍾弘年《先師瑩堂先生潛德幽光》未出版) 
5      在空軍服務期間,曾與查阜西先生同事。
6      其後在臺灣復皈依淨土宗道源上人為師。
7      據瑩堂先生弟子鍾弘年先生所述,胡師曾指出:「此元代趙松雪本《平沙落雁》為佛家淨土清音,清修淨心之藝,向不在琴界間流傳,不見刊載於歷代琴書,僅口傳心授,為一燈獨明,海內孤本。」
8      在弘一法師的自傳中也曾提到他在西湖廣化寺曾經住過。
9       <金聲玉振>琴,北宋真宗時琴,仲尼式,細牛毛斷,琴底銘文:羲皇製作,聖聖相承,傳之億載,惟琴有靈。,曾為清代桐城派方苞遺物。音色寬巨集、音質圓潤、隱有鐘磬之聲。


瑩堂先生理念中最看重的是國家、民族之事,平日以公務為重,但非常重視個人的修持,特別是佛學的修行。他認為個人畢生生命中需要潛心的功課,即是了脫生死之法,因此在公務之餘,潛心佛學、修養心性成為生活的重心,也是重要的功課。水墨山水、書法、彈琴等,是他個人愛好也成為他靜心養性的一種實踐手段,素日裡也離不開寫字、畫畫和彈琴,從不以教琴為職業而旨在傳續琴學。在教學中,往往勸誡學生「學琴學畫不如學佛,學佛可以了脫生死,琴畫旨在靜心養性,非關名聞利養。」因此無論他身在何處,彈琴、書畫是未曾間斷的。

1934-1937年間,瑩堂先生積極參與古琴活動,34年時與徐元白、彭祉卿等琴友共組「清溪琴社」於南京,夫人孫寄荃女士亦為琴社琴友。在《今虞琴刊》《青溪琴社雅集圖記》一文中,記載了他們參加雅集活動的記錄,並留下照片(圖5,但是胡先生因為公幹在外,沒在這次雅集中留影。而時有相遊的徐元白先生亦曾寫下一詩,記載寫給胡瑩堂先生的詩《訪瑩堂即景作畫幷題》:「尋聲來自粉江邊,誰向山中弄七弦。行至天門翹首望,故人高在翠微巔。」10


圖(5)青溪琴社雅集照片,後排左二為孫寄荃女士。(今虞琴刊11 



圖(6)四川成都雅集合影,前排左二胡瑩堂。
(照片來源:七弦琴音樂藝術12



1936年他加入了由查阜西、張子謙、吳景略、彭祉卿等人發起組織的「今虞琴社」131937年與查阜西先生連袂赴四川成都參加律和琴社雅集(圖6。其後多年連年征戰,直到1960年來台後復與梁在平14、朱雲、章梓琴等琴人共組「海天琴社」,並被公推為社長(圖7

瑩堂先生愛好水墨山水(圖先生畫作),早歲與招學庵先生亦相交甚深。容天圻在《琴畫家招學庵》一文中,提到「學庵在琴畫朋友中與吾師胡瑩堂先生交情最厚,抗戰期間同客重慶,……15來台後又與著名水墨畫家朱雲161906-1976)交深,兩人在琴與畫上互相學習,胡向朱學習水墨丹青,朱則向胡請教古琴,兩人並不以師徒稱,而以朋友相知。他二人皆是來臺前已經在大陸學習古琴了,定居臺灣後,胡在南臺灣、朱在中臺灣授徒,是這兩地古琴文化的重要推手。

圖(7)海天琴社雅集留影
前排中間者為胡瑩堂,右二為章梓琴先生,前排左一為朱雲先生,後排左一為梁在平先生。

(鍾弘年先生提供)

圖(8)胡瑩堂先生畫作(鍾弘年先生提供)



10    詩見徐元白《半形山房吟草》,載《徐氏雙傑》,政協台州市椒江區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年出版。
11   《今虞琴刊》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9年出版(原1936
12    容天圻《琴府》<琴社紀盛>(原載於《藝人與藝事》)臺北:聯貫出版社, 1971,1806
13    梁在平先生與胡先生曾在四川同為「天風琴社」社友。
14   《七弦琴音樂藝術第二輯》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8年出版。
15    容天圻《琴府》《琴社紀盛》(原載於《藝人與藝事》)臺北:聯貫出版社, 1971,1808
16    朱雲,字龍盦,浙江紹興人,畢業於福建警官學校。自小習琴,抗戰時期得一琴,後遂多自學。來台後調任彰化,1970年起在東海大學教授古琴課約有學生二十餘人,從學者有:朱玄、顏貴琇、葉紹國、蘇麗文、楊玖、廖德雄。監製古琴並親制琴弦


瑩堂先生從學弟子主要有:容天祈、李傳愛、鍾弘年、吳韻如、梁銘越、孫芸芷、王令聞、胡安文、許聞韻、張清治等人,由於定居南臺灣,因此對南臺灣古琴文化的傳學影響非常巨大。以其傳學來看,今日南臺灣的琴人絕大部分都是傳承自胡師一門,有繼起者如容天圻先生,亦廣傳琴學,從學者甚眾。另有梁銘越先生(梁在平先生公子),雖然並不全然發展古琴一路,但其音樂藝術方面的成就亦是非常高的。張清治先生是瑩堂先生生前最後一位學生,但由於工作調任臺北關係,所以從學時間並不長。瑩堂先生對臺灣琴學的影響,可以說是不彰顯卻又廣大深遠。


胡先生的琴藝高超、人品高潔,每日早課禮佛後,必定續以琴音供佛,特別是普庵咒與慨古吟。據瑩堂先生弟子鍾弘年17先生口述:「胡師彈琴右手下指內力沉厚,剛柔兼蓄。他並認為左手過度遊移吟猱,類近鄭聲,已失太古雅音,因此常以定吟用之,運內力精微的震動琴弦,旁觀者不易察覺。」其常御之曲除了普庵咒、慨古吟之外,還有漁歌、鷗鷺忘機、瀟湘水雲、空山憶故人等曲另外有長門怨一曲為當年與徐立孫先生交換譜復與查阜西先生切磋打譜而成。

本文最後願以他人對瑩堂先生之評價作為文章之結語如下:
陳定山:當代琴之國手,琴弟子滿國中。(容天圻《古琴大師胡瑩堂先生》)
梁在平:稱許他為「當代古琴聖手,島上琴家當以先生為第一人」18
鍾弘年:淵博惇厚、有大功於國家生民、文武兼備之古君子。(鍾弘年《先師瑩堂先生潛德幽光》)
李璠:瑩堂先生琴出自查阜西先生,指法凝重,字正腔圓,餘音滿指,聞其聲,沉重蒼古,如在廟堂。(http://www.yueqixuexi.com/guqin/2012111334074.html)
馬一孚:稱其為「琴儒」。
弘一大師:贊其琴音「廣大清澄」。
容天圻:高曠清遠,會於筆墨,宜乎其綿渺幽深。(容天圻《古琴大師胡瑩堂先生》)
朱龍庵:以古琴名家,造詣之深,島上琴人不作第二想。(容天圻《古琴大師胡瑩堂先生》)



17    鍾弘年於1961(時年19)經友人引薦登門拜瑩堂先生師學畫。鍾弘年有寫文章《先師瑩堂先生潛德幽光》(寫於2015年未出版)
18    容天圻《琴府》《琴社紀盛》,臺北:聯貫出版社,1971,頁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