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5日 星期一

古琴與民族藝師的意義─吳瑞泉 博士

    要談到中華民國有史以來的國家民族藝術藝師,不得不感嘆中華民國的多難興邦,緬懷先人推翻專制,創建共和,民國肇立,其後軍閥割據,國事動盪,生民塗炭。縱然北伐成功,統一中國,又面臨日本侵華,八年抗戰,國家遭受更大破壞與掠奪。抗戰勝利,一時中興氣象,當時號稱世界四強,接著國共內戰,導致轉進台澎金馬,半世紀以來,國家整軍經武之際,遂無餘力顧及民族藝術。至民國六十年以後,才有餘力發展文化建設。本人於六十七年進入教育單位,從事教育工作,正逢教育部執行行政院推動十二項建設之民生主義育樂方案,而有一系列民間傳統藝術、技藝的全面調查研究委託計畫,以為文化資產維護、法規之落實準備,展開一系列的各級學校及社教單位推動保存民族藝術的表演、展覽、傳藝,以及薪傳獎頒獎表揚,藝師遴聘準備。孫毓芹先生便在此際,先被表揚首屆薪傳獎音樂類得主,繼又獲得遴聘為第一批重要民族藝術藝師,其意義非凡。

1、 中華民國民族藝術藝師設置意義
    民族藝術乃民族及地方特有之藝術,中華民族歷史悠久,幅員廣闊,孕育出高度文明與豐采多姿的民間藝術,維繫並充實於人民生活中。社會風俗之淳澆,國力、國威之消長,莫不與民族藝術文化之興衰,息息相關。試觀歐洲英法,甚至蘇聯等國家,對於藝術文化的保存以及藝術文化工作者的生活保障,多有受到重視。即連日本、韓國對傳統文化藝術的重視亦有完善的法規保障,日、韓均設有人間國寶,以照顧藝人生活,尊崇其地位,使其安心從事其藝術工作。我國自五、六十年代以後,國力漸強,教育普及,國家行有餘力,於是在十二項建設之後續推動文化建設方案。政府、民間、學者、專家紛紛建言,對於傳統民族文化藝術也應予與重視。
    教育部對於文化建設的推動,一本法定職掌,宣示委託大專院校、社教機構等進行全面普查,在台地區民族藝術項目以及人才,鼓勵各級學校、社教機構辦理藝術傳薪與表揚活動,並在民國74年民族藝術藝師薪傳獎頒獎表揚,同年並頒「重要民族藝術藝師遴聘辦法」,86年7月30日修訂「重要民族藝術藝師遴聘辦法」共選出十三位民族藝術藝師:

木雕: 黃龜理、李松林。
鑼鼓: 侯佑宗
皮影: 張德成
布袋戲: 李天祿
南管: 李祥石
北管: 王金鳳
古琴: 孫毓芹
漆器: 陳火慶  (以上首次遴出)
布袋戲: 黃海岱
交趾陶: 林再興
竹編: 黃塗山
歌仔戲: 廖瓊枝

而薪傳獎自民國74年至84年共辦十屆,獲頒獎132人,42個團體,目前健在者不到40人,年老藝人日漸凋零,令人興歎。

    自古以來,重道輕藝,認為德成而上,藝成而下,百工技藝被視為雕蟲小技,壯夫不為。藝術工作者未受到社會正視,僅能供人娛樂消遣,頂多做個伶官,而這些藝能之士,及其活動實與民生息息相關,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內涵,維繫中華文化之可長可久的民族命脈。而今薪傳獎已停辦,藝師也不再遴聘,民族藝術似乎漸被淡忘。然而民族藝術藝師相當於日本的人間國寶,其設置遴聘也代表著國家重視民族文化藝術。
    藝術薪傳獎的舉辦是對民間藝人,精神鼓舞與肯定;民族藝術藝師之遴聘是對民族藝術藝師技藝成就,與傳承貢獻之推崇。很盼望政府應考量如何恢復其遴聘,以鼓勵民族藝術之光華再現。

2、 傳統民族藝術類別之選擇
    我在前言中已約略提到教育部對民族藝術之維護與發揚,自從民國六十年以來,逐見用心倡獎與推動,並委託學術單位如國立台灣大學、國立政治大學、國立藝專等及省市教育廳局、社教單位等進行全國全面普查各類傳統民族藝術、項目、人才、社團,建立基礎文獻、文物資料及名冊。其中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由尹建中教授主持,分工負責台澎金馬之民間技藝人才調查、建檔分析研究,並包括福建和台灣地區所流行之地方戲曲。前者近似於日本人稱之為有形文化財之各類工藝製作,後者近似於日人所稱無形文化財之藝能項目。

政治大學為邊政系所林恩顯教授主持負責:
(1) 大陸地方戲曲包括粵劇、潮州戲、閩劇、越劇、評劇、陝劇、豫劇、江淮戲、漢劇、楚劇、湘戲、湖南花鼓、川劇、晉劇。
(2) 說唱及民間音樂包括各類民族器樂、說書、念四句、相聲、北方大鼓、南方彈詞、福佬民謠、客家民謠、山東魯聲、滇西打歌、台灣山地歌舞、宗教音樂、慶弔樂、南北管等。
(3) 雜耍特技包括龍陣、獅陣、宋江陣、牛犁陣、車鼓陣、布馬陣、高蹺陣、牽亡魂、八家將、道士戲(弄樓)、民俗特技、民族體育(如踢毽子、跳繩、功台大、政大持續三年研究調查,並先開設有學分的專業課程,聘請學者專家講授訓練一批學生,從事全面田野普查。在當時已發現,由於時代潮流與西方文明的衝擊,人民生活環境改變,影視娛樂勃興等因素,導致傳統技藝面臨謀生不易,人才凋零,後繼乏人,又缺乏組織與財力支援,演出活動日趨沒落。而今又經三十餘年環境變化,聲光娛樂充斥,生活習慣迥異,人手一機,全盤西化。
在今天看來,當年的研究調查可說是為台灣地區傳統民間技藝,保存相當完整的珍貴資料,且當時政府(教育部、省市教育廳局、文建會、新聞局等)推動系列加強維護及推廣活動,民族藝術薪傳獎表揚傑出藝人的活動就在此刻誕生,各級政府學校也全面配合推動,一時呈現中興氣象,但仍敵不過時代潮流的大變化,及政府的縮手,現在民族藝術又衰竭下來,大家心中多少有戚戚焉。
    在上述各類別傳統民族藝術眾多項目中,再加以選擇其具有民族性、技藝性、文化性、藝術性、存亡性等因素,遴出急需維護鼓勵的項目作為重要民族藝術保存與發揚的優先項目。

3、 藝術藝師遴選的考量因素
    民族藝術藝師一詞,令人振奮與肅然起敬。當時提出構想與設計,事先經過一段時間的研究,參酌歐洲英、法等國,尤其是日本人間文化財、人間國寶相關文化保護法規政策與作為,而得到的結論,設置此一頭銜以尊崇長年甚至畢生為保存發揚傳統民族藝術技藝,樂此不疲並善盡傳藝工作者。獲此項殊榮頭銜者,可比照教授至學校或學術機構受聘教學傳薪。以本人曾參與此項工作前期之所認知,當時考量因素有:
(1) 此項藝術、技藝為民族藝術中之精華寶貴藝術。
(2) 此項藝術、技藝具有傳統文化之精髓與象徵。
(3) 此項藝術、技藝不及時倡導發揚,有滅絕失傳之虞。
(4) 被推薦人之人品、修養、技藝有一定之格位。
(5) 被推薦人有弘藝傳薪之熱忱與作為。

4、 孫毓芹先生獲選首屆民族藝術藝師的因素
    孫毓芹先生獲選我國有史以來第一次民族藝術藝師音樂類古琴藝師,說來有一段小插曲,在民國七十四年首屆薪傳獎評選階段,音樂類推薦之傳統藝人中,當時古箏大師梁在平先生也有人大力推薦,以其輩分、位望、箏藝、學術地位都值得尊敬,但評審委員經審慎討論,以古箏在當時已非常普遍流行,在短期內並無式微失傳之虞,故由古琴出線。
    孫毓芹先生其人品格高雅,雖出身軍旅,但其雅好中國文化,沉浸經史載籍,精擅書、畫、詩、文,自中學以來因緣際會,屢獲古琴名師傳授琴藝,便終    孫大師本非工匠,為探索古琴樂器之奧妙,及解決台灣古琴樂器之不易購得,以致難以推廣,花了很大心血,精研古籍所載造琴技藝,不論材質、形制、尺寸厚薄、鑿作、髹漆、徽位、共鳴等皆加以分析試驗,從斲木、刨木、打磨等親自動手操作,又為了特殊需要創造一些特殊工具因應。終於無師自修 自習,而精通造琴技藝,成為一位彈、製並臻的古琴高手。陳國興先生便是其得意傳人,從前香港留學生唐健垣先生,亦嘗受其指受。而其琴藝傳人廣及國立藝專、文化大學、藝術學院,門生廣多。

5、 古琴之文化藝術價值
    古琴是中國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樂器之一,歷史最悠久,文化意涵最豐富,自春秋戰國以來便為士人德行、人格涵養之不可或缺項目。《詩經》中多處提到如:〈周南․關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鄘風․定之方〉中「椅桐梓漆,爰伐琴瑟」,〈鄭風․雞鳴〉「琴瑟在側,莫不靜好」,〈小雅․鹿鳴〉「我有嘉賓,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樂且湛」,〈小雅․甫田〉「琴瑟擊鼓,以御田祖」,〈鐘鼓〉「鼓琴鼓瑟,笙磬同音」,〈棠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等等。故《禮記․曲禮》: 「士無故,不撤琴瑟」。
    琴、棋、書、畫向為中國傳統文化中之四藝,自春秋戰國以來素有「士無故,不撤琴瑟」,以及士人家中「左琴右書」之習慣,自古以來深受文人重視,作為人格涵養娛情養志必修科目。孔子六藝授徒,樂居其中,琴人故事膾炙人口,耳孰能詳者,如俞伯牙、鍾子期高山流水知音故事,百里奚因琴聲而團圓,其他如聶政刺韓王、相如鼓琴,文君夜奔、蔡邕焦尾琴、嵇康廣陵絕響等等,不勝枚舉。更在西元2003年7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列入世界第二批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2006年5月20日中共國務院交織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997年8月美國發射旅行者二號太空船,船上即放置可循環播放的鍍金唱片,代表全球人類表演性藝術的音樂即是古琴大師管平湖演奏的〈流水〉曲為中國音樂代表,冀望在外太空中,尋覓茫茫宇宙中的廣大知音。
   《晉書․陶潛傳》云:「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張,琴徽不具,每朋酒之會,則撫而和之,曰: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這種胸懷,何其高朗澄雅,真是琴之知音者也,到此琴已不重其技巧,與聲之激楚,而是心靈之應和、洗滌,已與道相契,這是中國文人雅士之最上層,奠定中國古琴崇高之地位。
    唐代詩人更是名篇不絕,俱有描寫琴音清妙感人之詩篇,李白〈山中與幽人對酌〉詩「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攜琴來」,〈聽蜀僧濬彈琴〉「蜀僧抱綠漪,西下峨眉峰,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客心洗流水,餘響入霜鐘,不覺碧山暮,秋雲暗幾重。」宋代文風更甚,文人雅士樂於四藝之涵濡,即歐陽修竟自稱「六一居士」,客有問其六一何謂也?居士曰: 「吾家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客曰是為五一耳,奈何?居士曰: 「以吾一翁,老於此五物之間,是豈不為六一乎?」,門下如蘇東坡等莫不雅好古琴,琴詩流傳唐薛易簡《琴訣》: 「琴可以觀風教,可以攝心魂,可以辨喜怒,可以悅情思可以靜神慮,可以壯膽勇,可以絕塵俗,可以格鬼神。」這真是古琴的社教功能,古人何等的重視。
    唐劉長卿〈彈琴〉「泠泠七絃上,靜聽松風寒,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另劉長卿亦有一首五言律詩〈幽琴〉「月色滿軒白,琴聲宜夜闌。飀飀青絲上,靜聽松風寒,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向君投此曲,所貴知音難。」

    目前古琴已有多所大專院校開設古琴組教學,尤其當年馬水龍先生主持國立藝術學院音樂系時,規定同學必修古琴,實有其卓見,近日驚聞馬先生驟逝,令人常懷,哲人其萎。古琴這項古老傳統文化藝術,得以綿延薪傳,歷來琴家文士如孫毓芹先生者,雖代不乏人,但因時代驟變,能固守此道不改其樂,弘藝傳薪,已如鳳毛麟角,彌足珍貴,在紀念孫毓芹先生的活動中,更應緬懷琴人高風亮節,傳薪不輟,表示無限敬意,更希望有志之士,起而效仿,使中國琴藝不在我們這一代式微絕響。


吳瑞泉 博士 2015.5



2015民族藝師孫毓芹先生百年紀念活動
【專題講座】
琴與民族藝師的意義—吳瑞泉博士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國際展覽廳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